成都创新互联网站制作重庆分公司

组织韧性的机制与过程

一个组织的运营既有实际的行动系统本身,也有在行动过程中体现的认知与思考和学习与提高。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清华管理评论(ID:tbr2013),作者:马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树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学术主任,责任编辑:刘永选。本文刊登于《清华管理评论》2020年6月刊,内容有删减,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让客户满意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不断超越客户的期望值来自于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我们立志把好的技术通过有效、简单的方式提供给客户,将通过不懈努力成为客户在信息化领域值得信任、有价值的长期合作伙伴,公司提供的服务项目有:域名申请雅安服务器托管、营销软件、网站建设、防城港网站维护、网站推广。

组织韧性的构建和功用,最终体现在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外部情势与内部动态进行的审慎精准的监控与预判,对理性和常识的尊崇,基于智慧和专长的即兴发挥,不同应对措施的创造性组合,既发挥自己特长而又兼收并蓄、善于合作,以及组织常态的迅捷恢复与组织能力的整体提升。

一个组织的运营既有实际的行动系统本身,也有在行动过程中体现的认知与思考和学习与提高。前者专注于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后者在于审视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优劣高下以及改进的空间和可能性。本文构建一个双环框架,同时从行动与应对链条和认知与学习链条两个方面来勾勒组织韧性的前序成因、要素构成、运作机制与效果功用,强调的是行动(ACT)的质量以及与行动相关的有效学习与改进(见图1)。

逆境来临之前的意识与准备

临渊羡鱼,退而结网。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具体的危机和灾难,抑或机会与利好,我们通常无法准确地预测预知。但提前谋划和准备,则至少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我们在预判和应对实际事件中的机敏与从容。一个企业的组织韧性,从逆境降临之前的常态来看,首先发轫于企业自身的警觉和应对能力的积攒与夯实。从企业的行动与应对的链条来看,企业的组织韧性体现在三种具体的能力之中。

第一,对于突发性逆境事件的监控、捕捉以及相对强于竞争对手的预判能力。对于环境的常规性和系统性的监控与检测,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地发现系统性的和独特性的机会与威胁。任何与既往常态抑或常识不同的趋势和变化,可能昭示千载难逢的机遇抑或万劫不复的灾难,也可能不过是不痛不痒的一时环境噪音。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外在的变化,并预判其未来的走势,乃是企业组织韧性的前端必须。预警预判比较精准的企业在逆境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逐步应对逆境。逆境到来之后,反倒不需要大张旗鼓和矫枉过正地去大肆纠偏。

第二,增强实力,构建防火墙。应对危机的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可靠的物质基础就是皮糙肉厚,实力超强。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死的骆驼自然比马更有耐久力,能够更好地抵御和抗衡生存逆境。微软、苹果和谷歌等企业账上趴着的上千亿美元现金,既是效率上的某种浪费,也是组织韧性的必然代价。微软若干年前就著名地声称,我们离破产总有18个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战略决策完全错误,账上足够的现今也至少能够保证我们坚持存活18个月。这段时间内,有足够的机会调整和改进,从而保证生存与提升。这与动辄高杠杆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的企业形成鲜明对比。

企业应该不仅仅在呼风唤雨的高光时刻踌躇满志,也应该在长期发展中注定将遇到的沟壑坎坷之际能够顺利应对,重新振作。除了现金,企业还要有足够的其它类型的资源储备,以应不时之需,尤其是人才发展和组织能力等内部实力,以及良好的信誉、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共生关系。

第三,组织韧性强大的企业通常具有对于外在逆境的敏感性,它们可以迅速地感知和捕捉外在的威胁,提前启动预警和应对方案,从而减少损失和伤害,保存自身的实力和核心业务,使之不会受到过度的负面影响或者毁灭性的打击。确切地说,从预警方案的角度来看,组织韧性的提升往往来自于日常的模拟性训练。就像火灾或者地震演习一样,对于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较大的逆境事件,一个组织要有选择地进行模拟性应对。这样才能提高实战时的应急发挥。

有了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实际可操作的预案,一旦逆境苗头出现,企业就可及早启动预案,即时应对。比如,投资者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已经调整资产组合,从激进的倾向转向稳健的态势。再比如,敏感地意识到全球范围内对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之趋势,在政府严厉的“环保减排政策”出台之前,企业已然积极主动地提前达到新标、合乎规范,便是主动应对的典范。显然,诸多跨国企业通过其公司政治战略对其经营所在国政府政策的影响也是事前应对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当然,要实现行动中上述的三种前瞻性的作为,一个企业必须具有清醒的意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企业既不能固步自封,沉溺于现有的范式与辉煌,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定位与坚守,一天到晚忙碌于到处跟风模仿抑或潜心于随手捞浮财。也就是说,与事前的行动准备息息相关的是学习链条的构建和应用。

首先,企业要具有开放的意识和积极的心态,在思想意识和认知层面上重视对于逆境到来之前的自身准备。既不盲目自傲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轻松搞定任何威胁、百病不侵,也不能完全听任外在事态的发展,企盼船到桥头自然直,而是切实有效地在那些力所能及的基本功和应对实力方面提前下笨功夫。其次,是对于环境监控和内部扫描在意识里和态度上的重视和审慎。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可能脚踏实地地去构建和使用预警系统。再次,积极的心态和审慎的态度最终要体现在对于逆境事件在认知层面上的把握,能够即时准确地进行判断(至少是优于竞争对手的判断)和果敢决策,从而有助于主动有序地启动应对预案。

逆境之中的应对机制与过程

对于逆境到来之后的应对,企业的决策者既要基于自己的实力和预警方案去按部就班地实施尝试,也要应用自己的决策智慧和专业能力进行临机处置和即兴发挥。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方法至少有三种基本思路:规避与隔离,抵制与反击,化解与吸收。

第一,规避与隔离,是避免与逆境直接地接触的战略性选择,旨在与逆境事件本身绝缘。此类应对措施既取决于企业事前的战略定位,也取决于它在逆境中可以瞬时调整的可能性和灵活性。比如,一个企业不仅要力争理解各种可能的逆境事件的大致概率,也要同时在各项业务中熟悉自己生态系统内不同选手的定位和偏好,以及其它生态系统内(比如国外或者临近行业)可能随时进入自己生态系统的选手的期望与诉求。这样,企业可以及时地剥离与即将受到冲击的业务相关的资产,转入到相对安全的业务或者地理区域,或者有选择地迅速与某些选手形成战略联盟(比如获取特定资质或者豁免权)从而避开某种特定的威胁(比如政策性惩罚或者灭顶之灾)。

第二,抵制与反击,是依靠自身的实力和运作技巧去抗拒和抵御来自于外部的威胁和打击。这也是相对主动的一种应对措施,希望拒敌于门外,从而保证自己的核心活动不受逆境的影响。比如,一个企业可以动用各方资源与关系,去影响和改变那些给自己或者全行业带来逆境的政府政策,也可以通过合作者和第三方去挫败和逆转对自身不利的传言和媒体报道,还可以通过诉讼和媒体宣传来抹黑和打击对手,抑或自证清白。显然,这些措施的奏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事前准备及其在商界以及社区等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名声和资源。

第三,化解与吸收,是尽量地减弱逆境事件带来的威胁和伤害,将其分化瓦解,并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消化吸收,争取把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这主要是相对被动而又无奈的应对措施。比如,遇到某种突发的自然灾害,企业也许只能自己消化苦果。遭受地震冲击,剑南春基酒受损,极大地影响了它后来的行业地位。再比如,一项特定的政策出台,或者是以某种名头“鼓励”大家捐款,或者是对某种介于违规边界的行为进行重罚。此时,一个企业需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拔和调配,考虑到底暂时牺牲哪个部门和群体,从而可以通过一定的损失保全整体的生存和未来的复苏。

与上述行动与应对链条相对应的认知与学习链条中,此时的挑战在于思绪开放和拿捏有度。首先,最重要的学习挑战,是发现新的元素和环节。最主要的是新的逆境类型和威胁方式,以及新的应对思路和措施组合,而不只是检验原先的经验和秘诀。其次,是要保持一定的思考定力和客观冷静。越是逆境时刻,越要尊崇常识,而不能用恐惧绑架和替代理性。要客观地把握事情的本质,而不只是拘泥于自己从情感上希望和期冀的某种假设与臆想。再次,基于常识和过往的经验,兼及新鲜的刺激,决策者同时也要善于即兴发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需要个人智慧、职业素养、专业判断,也有赖于组织成员间的互相信任与真诚沟通。

而且,事前的组织设计原则和文化氛围会对组织的学习能力和行为应对产生深远影响。清晰的规则(比如,强大的集权命令体系,在自由竞争中强者胜出,或者专家意见主导等等)都可能会有助于反应的效率,虽然它们的适应情境有所不同。模糊的规则通常会导致反应僵硬机械、松散无序,抑或犹豫不决,摇摆不定。还有,在应对外部逆境的同时,能够较好地避免和化解自身内部的潜在危机,也是组织韧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逆境过后的结果与状态

逆境过后,水落石出。有些丝毫无损,如虎添翼;有些站起身来,奋然前行;有些谢天谢地,心有余悸;有些苟延残喘,战战兢兢。不同的状态,来自于不同的自身实力和应对措施。

第一,极度轻伤或者基本上无伤无损,也许是应对逆境的结果状态。如果在事中能够有效地采用规避与隔离,抑或抵制与反击,企业大抵可以实现这种理想状态。财大气粗,店大欺客,岿然不动,富可敌国。这种状态的实现最终靠得是足够的实力。而行动应对的关键则主要在于不犯低级错误,不至于无端地打烂一手好牌。

第二,恢复和重构,乃是组织韧性的最为直观和最为核心的表现。经过相对被动的化解和吸收,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受伤受损,需要尽快地恢复到逆境到来之前的运作水准和反应能力。应对比较成功的企业通常迅速恢复实力或者重新构建自己的能力。相反,应对失败的结果很可能是偃旗息鼓,扫地出局。

第三,增强与提高。亡羊补牢。见贤思齐。无论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与学习,还是通过对优秀企业的观摩与仿效,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应对逆境来补齐自己的短板,更新自己的反应措施,从而提升应对未来逆境事件的总体能力。也许,最为可贵的,不仅是在同一种现有能力上得到增强,而是在新的领域内得已提升。

从组织认知和组织学习的链条来看,既要反馈,也要前瞻;既要固化,也要更新;既要总结,也要推广。首先,要善于捕捉新的经验和被证明较为有效的新鲜应对方法,而不仅仅只是诉诸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从而避免“核心刚性”和“应激僵硬”带来的弊端。比如,网络时代的危机化解可能与传统时代的危机公关迥然不同。其次,还是要继续珍视和强化自身优势的方面,认清哪些核心能力是组织韧性的可靠基础和主打项目,并对其进行保护和增强。再次,一个企业要把应对逆境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常态,而不能仅仅是看作毕其功于一役的阶段性应对。虽然,就事论事地专注于当下的应对是必要的,但采取前瞻性的视角和跨时段的思考将会使得企业更加有效地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同类以及不同的逆境事件。同样,在组织中构建忧患意识,貌似悲观被动,实际上是积极主动,乃是增强组织韧性在认知学习方面的必修课。


标题名称:组织韧性的机制与过程
网页路径:http://cxhlcq.com/article/cgiooe.html

其他资讯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

电话咨询

028-86922220(工作日)

18980820575(7×24)

提交需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