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使用电脑时,经常下意识把各种文件数据保存在c盘,导致c盘的空间越来越小。想要清理电脑缓存,c盘哪些文件可以删除?注意,清理文件之前,记得要备份好重要的数据!下面一起来看看哪些c盘文件可以删除吧!
十年的泉港网站建设经验,针对设计、前端、开发、售后、文案、推广等六对一服务,响应快,48小时及时工作处理。网络营销推广的优势是能够根据用户设备显示端的尺寸不同,自动调整泉港建站的显示方式,使网站能够适用不同显示终端,在浏览器中调整网站的宽度,无论在任何一种浏览器上浏览网站,都能展现优雅布局与设计,从而大程度地提升浏览体验。创新互联从事“泉港网站设计”,“泉港网站推广”以来,每个客户项目都认真落实执行。
操作环境:
演示机型:华硕X8AE43In-SL
系统版本:Windows 10

想要进行c盘文件删除,需要先打开电脑桌面的【此电脑】图标。你可以直接点击c盘,按下面的文件一个个打开。也可以通过复制路径在c盘页面里,直接查找。

c盘可以删除的文件类型如下:
一、C:\Windows\Prefetch
Prefetch为预读文件夹,位于c盘的Windows文件夹中,主要功能是用于存储电脑已经访问的文件预读信息。刚开始这个文件夹是为了加快系统启动过程而出现的。但使用时间越长,提前读取的信息越多,就会严重占用存储空间,需要我们定时清理。

二、C:\Windows\WinSxS\Backup
Backup是提供给装机软件在安装时进行备份文件。当软件正常安装好后,就无须保留这些备份文件。

三、C:\Windows\Temp
Temp是电脑运行时产生各种没有用处临时文件的安身之处,但是删除时不要删除文件夹本身,只需要清理里面的文件就可以了。

四、C:\Windows\System32\LogFiles
LogFiles负责日志文件记录系统和软件处理记录,觉得这个用不上的,也可以删除。

五、C:\Windows\Help
Help是一个系统帮助文件,负责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如果平时电脑运行,不会用到系统的帮助功能,就可以删除它。注意:同样不要删除文件夹本身,只需要清理里面的文件。

六、windows.old(不一定有)
windows.old不一定每个电脑都有,想要删除时会遇到权限问题,不可以右键删除。而且要注意,不可以用电脑管家、360等方式来删除,因为可能造成电脑系统出现问题,严重的只可以重装。建议通过电脑系统自带的功能删除它。

最后,c盘哪些文件可以删除?相信看完上文,你已经清楚哪些c盘文件可以被删除。操作时,要确认好才删除,重要的文件数据记得备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任何疑惑,都可以留言哦!
往期推荐:
u盘提示格式化怎么修复?80%的人都在这么做!
电脑屏幕亮度怎么调?四种自由调节亮度方式
赞
21个金币已到账
金币可兑换现金
立即提现
C盘

C盘是指电脑硬盘主分区之一,一般用于储存或安装系统使用。针对安装在本地硬盘的单操作系统来说,是默认的本地系统启动硬盘。大部分C盘内文件主要由Documents and Settings、Wind...
注意!除了这一点外,电脑所有删除的数据都能恢复
1.首先展示如何隐藏文件夹。(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方法完全一致,后面就略掉了。)假如在你的Home目录下有个Pythonar目录,里面有个文件夹叫“看不见”。
2.然后单击一下它,用F2(或者是Fn+F2)重命名,然后按下home键,输入一个小数点(.)在最前面。
3.然后,点击Home,再点击Pythonar回到之前“看不见”所在的位置。果然,文件夹不见了。
4.关于显示隐藏的文件夹,现在打开终端。进入到Pythonar目录。
5.然后使用命令:ls-a。
6.使用mv命令对其进行重命名:mv.看不见看得见,这样它不仅可见了,而且还改了名。
7.再次回到之前的目录,可以看到文件夹回来了。
如果您在 Unix 或 Linux 操作系统中使用的是缺省 shell,那么 ar 命令应该是不会消失的。如果 ar 命令不见了,可能是由于系统出现了某些问题,导致相关的程序被删除或者文件系统出现了错误。
您可以先尝试使用 which 命令来查看 ar 是否仍然存在于 PATH 路径中。使用 which 命令如下:
```
which ar```
如果该命令没有输出任何结果,那么可能 ar 命令确实被删除了。您可以尝试使用以下方法恢复 ar 命令:
1. 检查系统中是否还有 ar 命令的备份。如果有,您可以将其复制到 /usr/bin 目录中。
2. 如果没有备份,您可以尝试重新安装 GNU Binutils 包或者相应的开发工具包。使用以下命令安装:
Debian/Ubuntu 系统: sudo apt-get install binutils CentOS/RHEL 系统:sudo yum install binutils 安装完毕后,ar 命令应该能够重新出现。
如果您尝试了以上两个方法仍然无法恢复 ar 命令,那么可能是由于更严重的系统问题导致的。此时,您可能需要考虑重新安装操作系统。
用途说明
创建静态库。a文件。用C/C++开发程序时经常用到,但我很少单独在命令行中使用ar命令,一般写在makefile中,有时也会在shell脚 本中用到。关于Linux下的库文件、静态库、动态库以及怎样创建和使用等相关知识,参见本文后面的相关资料【3】《关于Linux静态库和动态库的分析》。
常用参数
格式:ar rcs libxxx.a xx1.o xx2.o
参数r:在库中插入模块(替换)。当插入的模块名已经在库中存在,则替换同名的模块。如果若干模块中有一个模块在库中不存在,ar显示一个错误消息,并不替换其他同名模块。默认的情况下,新的成员增加在库的结尾处,可以使用其他任选项来改变增加的位置。【1】
参数c:创建一个库。不管库是否存在,都将创建。
参数s:创建目标文件索引,这在创建较大的库时能加快时间。(补充:如果不需要创建索引,可改成大写S参数;如果。a文件缺少索引,可以使用ranlib命令添加)
格式:ar t libxxx.a
显示库文件中有哪些目标文件,只显示名称。
格式:ar tv libxxx.a
显示库文件中有哪些目标文件,显示文件名、时间、大小等详细信息。
格式:nm -s libxxx.a
显示库文件中的索引表。
格式:ranlib libxxx.a
为库文件创建索引表。
使用示例
示例一 在shell脚本中使用
Bash代码
OS=`uname -r`
ar rcs libhycu.a.$OS *.o
示例二 在makefile中使用
Makefile代码
$(BIN1): $(BIN1_OBJS)
ar rcs $@ $^
示例三 创建并使用静态库
第一步:编辑源文件,test.h test.c main.c。其中main.c文件中包含main函数,作为程序入口;test.c中包含main函数中需要用到的函数。
vi test.h test.c main.c
第二步:将test.c编译成目标文件。
gcc -c test.c
如果test.c无误,就会得到test.o这个目标文件。
第三步:由。o文件创建静态库。
ar rcs libtest.a test.o
第四步:在程序中使用静态库。
gcc -o main main.c -L. -ltest
因为是静态编译,生成的执行文件可以独立于。a文件运行。
第五步:执行。
./main
示例四 创建并使用动态库
第一步:编辑源文件,test.h test.c main.c。其中main.c文件中包含main函数,作为程序入口;test.c中包含main函数中需要用到的函数。
vi test.h test.c main.c
第二步:将test.c编译成目标文件。
gcc -c test.c
前面两步与创建静态库一致。
第三步:由。o文件创建动态库文件。
gcc -shared -fPIC -o libtest.so test.o
第四步:在程序中使用动态库。
gcc -o main main.c -L. -ltest
当静态库和动态库同名时,gcc命令将优先使用动态库。
第五步:执行。
LD_LIBRARY_PATH=. ./main
示例五 查看静态库中的文件
[root@node56 lib]# ar -t libhycu.a
base64.c.o
binbuf.c.o
cache.c.o
chunk.c.o
codec_a.c.o
…
xort.c.o
[root@node56 lib]#
[root@node56 lib]# ar -tv libhycu.a
rw-r--r-- 0/0 7220 Jul 29 19:18 2011 base64.c.o
rw-r--r-- 0/0 2752 Jul 29 19:18 2011 binbuf.c.o
rw-r--r-- 0/0 19768 Jul 29 19:18 2011 cache.c.o
…
rw-r--r-- 0/0 4580 Jul 29 19:18 2011 xort.c.o
[root@node56 lib]#
[root@node56 lib]# nm -s libhycu.a | less
Archive index:
Base64Enc in base64.c.o
GetBase64Value in base64.c.o
Base64Dec in base64.c.o
encode64 in base64.c.o
decode64 in base64.c.o
check64 in base64.c.o
test64 in base64.c.o
…
chunk_alloc in chunk.c.o
[root@node56 l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