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化思维
首先,说说流程化思维。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将其命名为“大树思维”,就是思考问题时,先确定主干,再寻找枝叶。换句话说,决定一件事成果好坏取决于几个关键环节,而大量的小事件或行为决定关键环节的好坏,在做一件事时,先找出关键环节,有利于梳理思路,把握主次。
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流程化思维来帮我们梳理思路。可以通过一个用户在产品上的完整使用流程去判定我们可以在哪些环节上下功夫;可以通过画出一个运营活动的流程图去罗列各个环节应该做的事,应该分配的资源,应该监测的数据等等。
流程化思维就是用草纸或思维导图等工具画出做事的完整流程,这样可以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清楚,并且可以保证思维在不脱离主线的基础上拓展。
2、三角对标思维
三角对标思维对于开展很多项目性的工作非常有帮助。因为在我们的运营工作中,有时候会遇到某项工作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不必急于下手去制定方案,而是运用三角对标思维,去看看同行通常是怎么做的,自己产品原来是怎么处理的,以及用户预期是怎样的。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确保自己做的事情有章可循,并且不会做偏。
举个例子,在在线教育行业,存在退换课的情况。这个时候需要制定一套明确的退换课规则,我们不能拍脑袋决定什么情况可退换,如何退换,规则太严苛,会让用户不满,规则太松,也许会使公司利益受损。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三角对标的思维,我先去查看了在线教育同行的处理方式,还去问了做线下培训班的朋友如何处理客户的退换课程的情况,然后去找到我们的客服,了解之前收到用户退换课的申请投诉时是如何处理的,最后去用户那里做调研,了解用户对于退换课的看法及要求。这样,就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产品的一套退换课规则。
三角对标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可以借鉴各个行业,各个产品优秀的创意,并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正如毕加索所言:优秀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抄袭。因此,要去关注、去学习其他优秀的案例。
3、数据化思维
任何事情,当我们找到衡量标准后,这件事情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做运营,也需要找到衡量运营效果好坏的标准。数据,就是很好的衡量方式。运营离不开数据,数据不仅可以为运营提供衡量标准,还可以为运营提供决策支持。
数据化思维就是建立自己的数据运营体系,知道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数据进行分析。比如网站访问用户数就是由多个渠道来源共同贡献的,分析各个渠道来源的数据变化可以让我们找出那些贡献量大、成本低、易于操作的渠道,并在这个渠道上加大运营力度;转化率则是一个比值,反应的是做出某个特定行为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该转化率的高低可以去判定某种激励方法是否恰当;付费金额是付费人数与平均客单价的乘积,要提升付费金额,可以在付费人数和平均客单价方面双重考虑。
另外,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数据之间有很多有趣的关联。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对我们的运营工作、我们产品的的用户有更清晰地认识。
4、总结归纳思维
有人说,运营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确,运营做的事很杂,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如果总结起来,很多问题同属一类。这样,运用好总结归纳思维,在我们遇到一个坑的时候,就可以在下次规避掉类似的问题。并且,对一些重复性工作进行总结,形成规范,还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在我们做完一个活动后,无论活动效果的好与坏,都应该总结一下,总结活动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比如一个课程促销活动,如果效果低于预期,分析数据后发现,Banner引流少,付费转化低,那么总结下原因就是文案不行,Banner文案不足以吸引足够多的人点击进来,课程描述的文案不足以吸引用户购买,那么就可以在下次活动中在文案上多下功夫。
另外,在做运营的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工作整理成经验。比如整理出专题策划流程、运营手册等等,这可以方便今后运营工作的开展,提升工作效率。
5、计划思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运营应该有规划,有短期规划,也要有长期规划。
在年末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制定新一年的工作目标和计划,但这里的目标和计划会比较大,不够接地气,所以还需要将这些目标和计划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因此,我会制定年度重要事件节点的大活动安排,通常一个月一到两个,制定这样一个安排的目的在于大活动通常涉及开发、设计资源,需要早做安排,留出足够的配合时间。另外在每个月月末的时候,还会制定下个月的运营计划表,这个相对于年度计划就细化了很多,细化到具体通过哪些方式完成哪些事情。最后,还有周计划,周计划是给自己设定具体的工作排期,推动工作进展。